[内容速览]夏季来临,广东省雷暴灾害频繁,一群年轻人踏足广东省从化市,准备在这里用人类的力量捉雷逐电!他们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与雷神对抗,神秘武器能否成功引雷?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之大的勇气,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危险和挑战?风云变幻莫测,地球上最强大的电流能否被人类及时捕捉? |
2007年6月的一天,广东省从化市,太阳看似还在照射大地。但是周边的阴云已经不准备再给它任何空间。雷雨随时都将来临。
一阵匆忙的脚步打破了山林的宁静。雷雨就要来临,在这个时候来到危险的野外山林中,他们是来做什么的呢?
主持人:可能看到这儿您会想,这群人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咱们先来谈谈他们在的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广东的从化,那么去过从化的朋友都知道,每年六七月份的时候,当地的荔枝就上市了。这个荔枝的味道好到都不知道该用什么形容词来形容了。当然我们今天不是要说人家的荔枝,还是要说这一群人。从化,是我国广东省的一个城市。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个地方有一个什么特点呢?那就是雷雨天气特别多。根据数据显示,打雷,电闪雷鸣的日子,每隔四天就来一回,的确大家想一想,雷电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自然现象,有的时候它会造成我们的经济损失,有的时候搞不好它是要人命的。所以说对于当地人而言,一旦出现这种天气,只要是能躲在屋里,他绝不会站到大街上去。可是刚才我们看到,这一群人反而是在电闪雷鸣的时候跑到外面去,他们到底想干什么呢?那这群人的身份又是什么呢?他们难道就不怕这电闪雷鸣吗?
邱实:有雷的时候还是比较紧张。
刘恒毅:一打雷感觉很壮观,但是有的时候有点惊心动魄,比较吓人,有时候突然来这么一声比较受不了。
这是一片背靠群山,藏匿于密林之中的开阔地。在这里,随处可以闻到浓郁的金银花香。在这片金银花地里,有一间铁皮房。铁皮房小而简单,却能在雷电发生时保障他们的安全。
这间铁皮房虽然看似简陋,但是全金属的外壳与地下良好的接地网构成了一个简易的法拉第笼。在法拉第笼中,电流会选择比人更好的导体——金属进行流通直入地下,人在法拉第笼内因为不存在高低电位差,因此不会有电流通过身体,也就不会触电。而这铁皮房内的年轻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保证自己在雷击的时候不会发生危险。
当然,他们不会仅仅是在雷雨交加的时候来到野外来测试铁皮房的安全性能。他们来到这里,还有更加重要的任务,那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触发世界上最强大的电流——雷电。
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触发雷电呢?
雷电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因为缺乏防备,每年全世界都会有数千人死于雷击,仅仅在中国,每年雷击死亡人数就超过1000人,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元。雷电生成速度极快,会在一瞬间随机寻找目标,进行摧毁性打击。这种强大的力量从发生到结束转瞬即逝,使得它越发神秘。人类研究雷电历史悠久,但是依然有诸多谜团悬而未决。仅仅通过等待和观测自然闪电已经无法满足对人对雷电迫切的探索之心。科学界就想到了人工引雷的办法,通过这样的野外实验模拟真实的雷电环境,探索更深的雷电物理性能,还能够完善雷电的定位系统,并且近距离测试各种电子设备的防雷性能。
可是,人工触发闪电又如何才能做到呢?
![]() | |
邱实今年刚刚23岁,来自位于南京的解放军理工大学。这里工作的其他人来自全国各地,年龄都和他相仿,而且大多数都是还没有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在这里,他们可以算是全中国离雷暴最近的人。
李俊:我不是跟邱实在架天线,当时旁边我们已经看到,然后一个雷暴云,然后它不断的有闪电,再有地闪,然后在这儿就开始向我们移动了。这时候突然“啪”一个地闪,然后一听到声音,然后我当时和邱实两个人,我们就下意识地蹲下,结果邱实可能是解放军,训练得比较标准,趴一下就一个标准的卧倒,结果地上我们不是种金银花吗,那个竹签,就是这样交叉着,这样绑着,啪的一下邱实这个胸口就被扎破了,当时穿的是白背心,我回来就开玩笑,这是血染的风采。
虽然这些年轻人嘴里谈起雷电满是轻松,但是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的人的心里,年复一年的雷暴灾害已经刻下深深的伤痕。而这些事故在气象部门的心里,就是无比巨大的压力。
杨少杰:对于个体来说,这种灾害可以说是摧毁性的情况。
罗靖民:心里难受,第二,我们的责任重大。
在沉重的压力下,气象部门除了努力做好每一次雷暴的监测与预警,更把雷云的一切动向都告知引雷实验场的小伙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在与雷云的对抗中取得胜利。
邱实:做这个事情,我觉得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因为我们手里有我们的武器。
而这群年轻人就坚守在在这片夏天随时都可能发生雷击的地方。当他们掌握了触发雷电的武器,就可以向雷云发起挑战!
临近傍晚,一辆汽车驶入了这片密林,车里就是小伙子们一直在等待的武器。
大家兴奋地聚到车旁,一个个军绿色的木箱呈现在眼前。他们迫不及待地把箱子搬进了铁皮房。
这辆车属于从化市气象局防雷检测所。这些木箱在凌晨就被装车,从几百公里外的兵工厂出发,带着实验场小伙子们的期待,开足马力,经过一天的奔波,赶回从化。
![]() | |
木箱被打开,武器终于露面。原来木箱中装载的,是一颗颗全金属制成的小型火箭!
火箭在人类的历史上,是举足轻重的科技大发明。它是依靠发动机喷射产生的反作用力推进的飞行器。它既可以飞行在大气中,又可以冲出地球直达外层空间,作为人造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的运载工具和助推器。火箭还可以用于军事,作为导弹和火箭弹的动力主体,构成火箭武器。
那么眼前这一批火箭体型如此微小,它们将用来做什么,又将被发射到什么地方呢?
铁皮屋外的金银花地里,当地农民们依然在辛勤地劳作。老何在这片土地上耕种了许多年,他和很多农户一样,对运到这里来的火箭充满了疑问。
老何:怎么用个导弹,这个导弹我们很多人都没看过,怎么能这样把雷搞下来引下来呢
而对于这些小伙子们来说,火箭显然不是那么陌生。因为这就是他们捉雷逐电的武器。
主持人:这群小伙子看上去一个个可以说是脸上稚气未脱,估计都是八零后的,都得比我年轻一些。要说小伙子们面对雷电的时候,非但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是信心十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本身有很多人都是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里面深造的,学的就是这个专业。对于自己干的这个工作,拿他们的话说,戏称叫做“捉雷”,很形象,但是要是把它说成科学用语,就是人工引雷。说到人工引雷,我估计您马上就能想到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富兰克林。这是当年他的儿子。父子俩共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实验,当时富兰克林用丝绸做了一个大风筝,在风筝的前端有一根长长的细铁丝是用来引雷的。那么风筝放飞的线,实际上是一根麻绳,在麻绳的末端拴了一串钥匙。在一个雷电交加的时刻,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在野外,把这个大风筝给放上去了,结果过了一会儿,雷电就被引过来了。当时一个雷劈过来之后,麻绳上的纤维都是根根必现,全都拃了起来。然后这个钥匙串还发出了电火花,于是富兰克林就拿手轻轻的碰触了一下,麻电了,非常地兴奋。后来他又想方设法地把这些电引到了莱顿瓶中,进行研究,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呢,向世人证实了,原来天上的电和地下,我们在实验室里用毛皮摩擦琥珀棒所产生的东西性质是完全一样的。应该说,富兰克林能带着自己的儿子做这个实验,真的是冒着极大的风险。他没有出事,那是一个奇迹。因为这个实验太危险了,根本是不可以模仿的。后来有一个俄罗斯科学家,做类似的实验的时候,就不幸被雷电击中身亡了。随着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我们的小伙子从事的工作和富兰克林当年一样,都是要人工引雷,只不过富兰克林手里的风筝被换成了小火箭。实际上,就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国就成功地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
看似微小的火箭,却能在人类与天空的较量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们被安放在实验场远端的发射架上,当雷云到达试验场上方并且时机成熟,铁皮房内的人就会触发发射信号,给火箭点火。点火后信号由光纤传到发射器,火箭就会沿着垂直向上的轨道出发,直达雷云底层,云中亟待释放的电荷就会捕捉住火箭高速向上形成的尖端,构成闪电通道。而火箭的底部连接有钢丝导线,在闪电通道形成之后,强大的电流就通过钢丝释放,最终达到地面,在被观测设备捕捉之后,进入地网,形成安全泻流。这个过程虽然短暂,但是获取的资料却是无比珍贵。
![]() | |
为了获取更多的成功机会和雷电资料,科研人员选中了从化这个雷暴多发的南方城市定点实验!
杨少杰:广州地区30年平均雷暴日是87.6天,它的这个雷暴活动比较频繁。那么从化恰恰又处在广州的北面,它的地理位置就是北面是山,南面就是平原。
张义军:所以在这个区域里边,特别是在午后经常会比较频繁地有这种局地的强度天气过程发生。
强烈的对流天气会产生积雨云,而积雨云正是酝酿雷电的温床。在积雨云的内部,有各种各样形态的水成物粒子存在,包括雨滴、云滴、小冰晶还有一些软冰雹。云的侧边有一个上升的气流,气流的作用会在云内形成对流性的状况。在这个对流的过程当中,小的水成物粒子会发生碰撞,发生摩擦,在这些碰撞摩擦的过程里面,就会形成电场,使得不同的水成物粒子带来不同极性的电荷,有的带来正极性,有的带来负极性。
张义军:当他们之间,电场达到一定强度的时候,就会造成一些空气的击穿,这样的话就形成了闪电。其实闪电本身就应该是这样的,雷暴里边,必须有强烈的起电过程,那么有电荷的累击,那么造成了比较强的一个电场的存在,这个强电场的存在是就是说会造成空气的击穿,那么这样的话就形成了雷电。
杨少杰:那么对于我们选中的这个实验基地,它正好是背后,北面是靠山,东南面是一块开阔的平地。如果这个雷云运动的时候,它遇到地表的障碍物它会发生抬升作用,那么在这个抬升作用这个区域里面,最容易发生雷击。
张义军:这样的过程发生的时候就是雷电比较多,所以我们就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
在广东从化,小伙子们已经开始为火箭引雷而做着紧张的准备。
李俊与邱实一样都是23岁,这个江西出来的小伙子一直在研究防雷,手上的火箭对他来说并不新奇,但却无时无刻不在勾起他难忘的回忆。
![]() | |
李俊:我第一次看到成功引雷就是去年8月中旬的时候。当时是我记得当时是,可能是雨慢慢地开始要变小了,我当时觉得是不是感觉要没希望了,这时候突然对讲机里面,当时张老师正好来了,张老师说试一下吧,然后五四三二一发射,结果啪一下子就上去了,成了
火箭已经装入发射轨道。两根笔直向天的钢轨将牢牢锁定火箭的发射轨迹,保证雷云压顶的时候火箭能够垂直向上,直达雷云内部。
附近的农民对这些火箭十分好奇。在科研人员给他们讲明了火箭的运用后,大家心里踏实下来。
火箭安装完毕,马上进入点火器测试。如果点火器连接不正常,会导致火箭根本发射不出去,更别提上天引雷了。就在这时,从化市气象部门传来了消息:风云突变,一片雷云即将过境!
现场:五公里啊 那就很快就过来了,你看那个从化的小地图里面,我们那个点到从化局是八公里,你看有没有这个距离。
大家立刻兴奋起来,他们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如此之快的天气变化,当地气象部门早已司空见惯。但是这一次,除了给全市发出预警信号之外,他们必须确保引雷实验场的小伙子们及时得到消息。
一转眼,浓云已经布满了实验场的上空。在金银花地里干活的农民也马上放下手中的农活,跑进科研人员的铁皮屋。在这个雷暴多发的地方,他们见惯了雷电的可怕,对雷电有着深深的恐惧!
老何:去年,就隔壁的山的山坡,种花木草的一个棚,当时有8个人在施工,在那里摘花施工,结果因为不懂雷的知识,下大雨打雷还在工棚,工棚使用铁来焊的,这样结果下大雨打雷厉害,雷劈了下来,当时打晕了8个,当时8个人去医院抢救,2个人就死亡。
郑栋:我们一做实验就让他们过去,这样的话保证他们的安全,我看他们当时就比较害怕,可能因为对这个东西也没有了解。就问我们会不会有危险,这种担心还是非常担心的。回头我们告诉他没有问题,这是正常的,因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接地,只要我们人不碰到这个房子,不碰到铁皮房,应该是比较安全的。当时一说他们也就放心些了,能安安静静地坐到那里了。
很快,雨越下越大。实验场的工作人员抓紧时间进行完最后的调试,急匆匆地准备跑回铁皮房。雷电随时都可能降临,只有铁皮房这个“法拉第笼”才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
其实在这个时候,大家已经不是在担心雷电,而是在紧张地等待时机,刚刚安放好的火箭就可以发射上去,将雷引下来。
云层时整时散,雨势时大时小,阳光时藏时现。农民们也在焦急地等着雨过天晴回田干活。但此刻,他们更好奇小伙子们在做的事情。
虽然在平时,大家各自分工做引雷前的准备,但是雷云来临的时候,总有一个人是格外紧张。他就是负责判断时机并且发射火箭的人!
陈绍东:我们负责火箭发射控制的是郑栋,郑博士,也是我们的大师兄。
邱实:我们有时候叫他金手指。
李俊:去年邱实是第一次来嘛,结果他后来私下里跟恒毅说郑栋的时候,就是这样子开玩笑的说,来的时候看到一个小孩,感觉很嚣张的样子,然后一弄还是个管事的。
一年前邱实口中那个貌似嚣张的小孩,就是郑栋。他虽然还只是一个二十几岁、尚未毕业的博士生,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引雷经验。
郑栋:其实压力是很大的,这个心里还是比较紧张的。因为你自己肯定会担心它失败,肯定会担心引不成。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在等着你这边发射,他们去观测。所以这个压力还是比较大的,还是非常紧张的,我觉得这个点火的这个任务。
很快,雷声开始响彻天空,雨势也随之变大。发电机的轰鸣和雷声交织着,似乎在提醒着所有人:准备迎战!雷电,马上就要来了!
郑栋:每次到这个时候,我心跳都会加速,真的是这样
主持人:现在我们看到,这个雷暴云马上就要过来了。火箭也支好了,眼看实验就要进行了。但是有不少人可能也都有一些担心,担心什么呢?你说这些小伙子看起来虽然是干劲十足,但是好像都太年轻了。虽然是来自各个科研院所,学的都是气象专业,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有把握成功吗?我们知道,这个火箭发射,咱们说运载火箭发射必须要等到一个合适的气象条件,也就是一个发射窗口,它里面牵涉的因素很多很多。虽然我们这个小火箭可能没有它那么严格,但是因为它必须要准确地把雷给引下来,是一个时机的问题。所以搞不好也会功亏一篑。那看这些小伙子,他们领队郑栋,也就二十七岁,像邱实他们的年龄还要更加年轻一些。那么像这样一群年轻人凑在一起,虽然有这种热火朝天的干劲,但能不能把任务完成呢?他们所学所掌握的知识和各种技术技能,能不能保证任务顺利地完成呢?再有,这个火箭发射上去它把雷引下来当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呢?人们费尽千辛万苦把雷引下来的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欢迎大家明天接着收看《走近科学》。
责编:走近科学